在20世纪80年代的清晨配资正规平台,漫步在安徽长江路或六安路上的人们,常常会遇见一位特别的行人。他身材高大挺拔,灰白的头发透露着岁月的痕迹,手里拎着一个略显陈旧的公文包。从外表看,这位中年男子与街边匆匆赶路的上班族没什么两样。
然而某天清晨,当这位男子走到十字路口时,正在执勤的交警突然快步迎上前去。李厅长,早上好!交警微笑着敬了个标准的军礼。这声问候让周围的路人惊讶不已——谁能想到这个衣着朴素、步行上班的中年人,竟是安徽省民政厅的厅长?
2005年,一封匿名举报信引起了中纪委的高度重视。被举报对象正是这位步行上班的厅长李宏塔。调查组立即展开秘密调查,不仅因为他的重要职务,更因为他的特殊身份——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孙子。人们不禁要问:这位厅长的清廉形象是真实的吗?他的步行上班是真心实意还是刻意作秀?
展开剩余79%李宏塔的人生轨迹深受父亲李葆华的深刻影响。1949年5月出生的他,刚出生19天就被送进了托儿所。当时担任北平市第二副书记的父亲和机车厂工作的母亲,都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。直到父亲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,李宏塔才真正开始与父母共同生活。
一次,家里收到几袋新疆葡萄干。年幼的李宏塔未经允许就拆开品尝。父亲发现后严厉地教育他:作为共产党员,绝不能随便接受他人礼物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馈赠,会让我们与群众产生距离。最终,父亲不仅退回了剩余的葡萄干,还坚持为已开封的那包付了钱。
这件事让李宏塔记忆深刻。而随父亲下乡调研的经历,更让他对父亲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当时衣着朴素的李葆华并未引起地方官员的重视,直到表明身份后,那些官员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。回程时,百姓们亲切地称李葆华为李青天,这让李宏塔深受触动。
三年困难时期,李葆华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,家里几乎见不到荤腥。面对妻子孩子正在长身体的劝说,他总是严肃地说:群众温饱都成问题,我们干部更要保持简朴。这样的言传身教,让李宏塔从小就明白:共产党员必须时刻保持清廉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
青少年时期,父亲送李宏塔去部队锻炼。临行前,父亲亲手做了一桌饭菜,语重心长地说:要准备吃苦,只有经历大苦,才能成就大人。在江苏河口农场,李宏塔干过各种农活,从不叫苦,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大虾。
1970年代,李宏塔被分配到合肥化工厂工作。面对腐蚀性极强的有害气体,他毫不畏惧,戴着防毒面具认真学习,很快成为业务骨干。1973年,他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上大学的机会,最终考入合肥工业大学。毕业后他回到原单位,逐步成长为共青团代表,最终进入政界。
1987年,38岁的李宏塔出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。在这个岗位上,他始终践行革命家风,兢兢业业为民服务。他常说:一要干事,二要干净。这句话成为他毕生的座右铭。
一次与省社科院同事赴京开会,下了火车后他们一起挤公交。同事打趣道:还以为能蹭你的车呢。李宏塔笑着回应:我连父亲的车都不敢想,更别说要公车了。正是这种坚持原则的作风,让他的晋升之路并不顺畅,也引来了那封举报信。
但调查结果出人意料:李宏塔不仅骑电动车上下班,家中更是简朴至极——老旧的家具、小尺寸的电视机,50多平米的旧房子。即便后来分到新房,他也因嫌环境嘈杂而继续住在老房子里。2021年获得七一勋章后,他毫不犹豫地将勋章捐赠给了李大钊纪念馆。
当被问及为何不追求车子、房子、位子时,李宏塔坚定地说:市场经济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,但我的价值观从未改变。我只是在履行一个公务员应尽的职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